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于瓅 海盐共享联盟 俞书铭 王海滨东莞股票配资平台官网
清晨五点半,海盐于城镇三联村还笼罩在薄雾中,印振群家的二层工作室却已亮起灯。墙上“伯牙斋”匾额下,仲尼、伏羲、蕉叶式古琴静静伫立,当指腹轻敲琴身,木质深处传来共鸣则像是在回应。
“初学用工厂量产琴,真正懂琴了,就得找印师傅做一把能陪一辈子的。”常有音乐学院学生和资深琴人专程赶来,他们知道,印振群的琴音色能“养”,连木头纹路都最合心意。
这些“有灵性的琴”,都出自这位曾围着木头打转,一心想在手艺里钻深钻透的乡村木匠之手。
印振群在制作古琴
木缘起始:从修船地到“伯牙斋”
1962年出生的印振群,与木头的缘分,始于印家石桥边的修船地。小时候,他放学后就最爱蹲在那儿看修船木工干活。“他们的刨子、凿子晚上寄在我家,我总偷偷拿出来摸,觉得这木头能被改造成船,太神奇了。”印振群说。
展开剩余82%1976年初中毕业后,为早点挣钱养家,印振群开始跟着师傅学圆木活,做脚盆、锅盖、马桶这类基础器具。可没多久,他却动了转行的念头。“基础的木器会被塑料制品与不锈钢制品渐渐替代,我想做更适应大众需求、市场里面紧缺的手艺活,把手艺往细里钻。”
上世纪80年代,建筑市场正值火热,印振群看准这波行业机遇,主动转行学起了房屋建造。在他看来,跟着市场趋势走,既能靠手艺在行业里站稳脚跟,也能接触到更系统的木工结构技艺。
转折发生在1992年。去上海采购时,印振群遇见了做红木家具的董洪清师傅。凭着一手“红木料分毫不差锯开”的硬功夫,印振群被邀请加入团队。
1993年拜师后,他才算真正走进“木头的精致世界”,明清家具的榫卯、纹样、气韵,都成了他要钻研的学问。
那时没有网络,他就用“笨办法”学。白天,帮收古玩的人修老家具,他不满足于“修旧如旧”,晚上就着灯光,把家具的尺寸、结构一笔一画临摹下来;去旅游先扎进博物馆,看各地馆藏的明清家具;啃完王世襄《髹饰录解说》、田家青《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》,把理论揉进实践里。
靠着这份“死磕”的劲,印振群抓住了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做威尼斯双年展配套家具的机会。2015年,他做的花架、官帽椅,和国际大师的作品同馆展出。
印振群制作红木作品
就这样,一个从浙乡村走出来的木匠,带着作品亮相国际艺术殿堂。
斫琴之路:三年无收入的坚守
就在印振群的木工手艺臻于精致时,2015年6月的一个电话,为他推开了“琴世界”的大门。
海盐县博物馆有两张元代古琴要修复,此次修复邀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、斫(zhuó)琴与修复大师李明忠先生主持,需要有工具、懂木头的人配合做木工活。印振群一口答应,没料到这会是人生的“二次转身”。
斫琴是中国传统古琴制作的核心工艺,涵盖选材、槽腹设计、髹漆等百余道工序,需历时数年至数十年完成。
在参与古琴修复的过程中,印振群从搅拌鱼鳔胶学起,听李明忠讲古琴的历史、木材的选择、音色的奥秘。“他告诉我,好琴的木头要‘老中取嫩’,百年老杉木里得找纹理顺、密度匀的,挖槽腹时多削一分音就散,少凿一厘声就闷。”这些话像种子,在印振群心里发了芽。
印振群在制作古琴
元代古琴修复项目结束后,印振群做了个让家人不解的决定,放弃赚钱的家具生意,专心做古琴。
头三年,印振群几乎没一分收入。工作室里堆着试做的半成品,每把琴都要反复调整音色,光大漆阴干就需一年,琴体稳定还要等五年。
“农村人讲究实在,家人说我‘放着好好的钱不赚,跟几块木头较劲’。”印振群咬着牙,用早年攒的积蓄撑着,作息严得像钟表,冬天8点开工,夏天5点就起,常常忙到深夜;起初上大漆时怕过敏,提前2小时吃过敏药,“就像打农药一样站在上风口”,盯着漆层慢慢干。
最难熬的是“听不见回响”的日子,一把琴做了半年,试音不对就得推倒重来,但他也没肯放弃。“木头是有灵性的,你对它用心,它才会给你‘好声音’。”
印振群在制作古琴
现在的印振群,一年最多做十几把琴,每把都有自己的“性格”。老杉木琴音色温润,越弹越醇;梓木琴沉稳厚重,余韵绵长;仲尼式简洁大气,蕉叶式灵动雅致。琴人们说:“印师傅的琴不是‘死的’,是能跟着人成长的。”
薪火相传:让古琴在当代醒来
印振群的斫琴路,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他的工作室里,每一块老杉木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,每一把完成或是未完成的古琴都在静静等待着与知音的相遇。
印振群制作的古琴
而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。从古代的斫琴大师到今天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古琴制作技艺在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薪火相传,从未断绝。
2015年那次修复元代古琴的经历,让他深切体会到了“传承”二字的重量。当修复完成的“赤城朱远制”仲尼琴在国际古琴学术研讨会上响起时,那穿越数百年的清音,不仅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,也让印振群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,要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2020年起,他用三年时间,把四十年的手艺心得、修复笔记、斫琴手稿整理下来,手写完成《斫木显文心》书稿。二十二章内容里,从“选百年老杉”到“大漆十二道工序”,字字句句中,都是他与木头打交道的时光。正如中央党校教授李雅云在序言中所说:“他把对生命的美好,雕镂在木头上,让原本无声的树木,有了永恒的诗音画意。”
如今,已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印振群东莞股票配资平台官网,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开工的习惯。他总要习惯要先敲敲待做的老杉木,听听木头的“回应”,再开始一天的工作。“我就是个跟木头打交道的人,能让老木头唱出千年的声音,就够了。”
发布于:浙江省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