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杠杆配资网站
9月17日清晨,巢湖市卧牛山街道西圣社区金巢花园小区,92岁独居老人王伟如缓缓拉开窗帘——这个日常的“开窗动作”,是她与社区志愿者间无声的“平安约定”。自社区“银龄护航计划”推行以来,志愿者每日用细微守护筑牢如王伟如等老人的安全防线。而这一暖心举措,正是西圣社区探索基层善治的生动起点,如今更是延伸为覆盖全社区的“为老服务网络”。
从“每日关注”到“多元响应”:“社区+”激活共治新动能
西圣社区作为村改居社区,下辖6个自然村组、5个居住小区,共4229户居民,总人口10338人,其中60岁以上老人达1406人,80岁以上高龄老人254人。如何让独居、孤寡老人“老有所依”?社区党委以实际行动践行“窗帘之约”,创新推出“社区+”协调共治模式,将辖区12家单位、企业的“能人库”资源拧成“一股绳”,构建起“需求征集—协同落实—常态延伸”的闭环服务体系,每日关注社区独居高龄老人的生活状况。
发放银龄护航联心卡。
74岁的刘毓喜老人对此深有体会。前不久,他发现家中小院灯泡损坏,夜晚出行不便,这一需求很快被社区反馈给“电暖万家志愿服务队”,队员周山泉第一时间上门,不仅更换了灯泡,还排查出插座开关故障,免费更换新配件。“啪!”随着灯光亮起,刘毓喜的脸上笑开了花:“以前家里坏了东西不知道找谁,现在一个需求提上去,马上就有人来帮忙。”
这样的场景在西圣社区已成常态:卧牛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健康检查,把“诊疗室”搬到老人家门口;市城管局综合执法大队、市农商行卧牛支行逢年过节上门慰问,送来米油与关怀;团结路小学的“红领巾志愿服务队”每月上门,帮老人打扫卫生、陪老人唠家常。截至目前,社区已围绕“银龄护航计划”开展“定制化”志愿服务62场次,从“单一帮扶”转向“多元守护”,102位老人受益。
从“一人帮”到“众人助”:志愿服务队撑起暖心“保护伞”
“王阿姨,今早看您窗帘早早就拉开了,门也敞着,今天起得挺早呀?”每天清晨,社区家政志愿服务队队员张斌都会绕到王伟如老人家门口“转一圈”。作为老人的老邻居,前阵子他发现老人家门窗紧闭,多次敲门无人应答,急忙拨通老人电话,才得知老人身体不适已自行就医。随后几天,张斌每天上门探望,直到老人身体恢复。“我在这儿住了20多年了。虽然子女不在身边,但张斌和社区领导经常来看我,送吃的、用的,陪我聊天、关心我,一点不孤单!”王伟如的话语里满是感激。
如今,围绕“银龄护航计划”,西圣社区已组建起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。卧牛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队,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、慢病管理;国通电力的“电暖万家队”,免费为辖区老人检修线路、消除用电隐患;家政志愿服务队负责老人的居家服务;邻里爱心志愿服务队则随时帮老人解决物资购买等生活难题;“红领巾队”敬老爱老、传递青春关怀。这些队伍各有分工、相互配合,让“一人帮”变成了“众人助”,把服务送到老人最需要的地方。
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入户义诊。
为精准守护特殊群体,社区还将独居、空巢老人细分为“红色重点关注”与“黄色常规关注”两类,在6名红色重点关注老人住处悬挂“银龄护航”标识,并发放“联心卡”——上面印着网格长、红色小管家、家庭医生、电力维修人员的联系方式,确保老人“遇事能找人、求助有回应”。
从“及时帮困”到“长效守护”:让微光汇聚成善治暖阳
“我们社区基础弱、资源少,就琢磨着把各方力量‘嫁接’起来,让‘每日见窗帘’的基础关怀,变成‘上门解难题’的深度服务。”西圣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刘先海的话,道出了“银龄护航”计划的初心与落点。从最初的日常关注,到如今整合医疗、电力、教育等资源提供全方面服务,“银龄护航计划”已成为社区凝聚人心、推动善治的“精神符号”。
接下来,西圣社区将继续完善“银龄护航计划”,根据老人需求持续拓展服务内容,推动社区为老服务从“及时帮困”迈向“长效守护”杠杆配资网站,让每一位老人在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善意。通过播撒一粒粒温暖的种子,使其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中汲取养分,终让“善治之花”在岁月里绚烂绽放。(周晓梅 文/图)
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